cjps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頁 看看現在 融入永和

 

一 開 始
回到舊時代
看看現在
感覺一下
問問大家
請你靠過來
直到最後
回到首頁




 

    在這裡,我們要來討論的是「在中興街的韓國華僑,是如何融入永和當地的風土民情的」。為了解說方便,我們將不同時期(不同年齡層)的韓國華僑,依著出生地、出生時期的不同來做分類。經過我們的觀察、訪問後,分類結果大致如下:

 

    第一代的韓國華僑,約是出生在中國的東北地區,像是山東或黑龍江,後來則是因遭遇中國的戰亂被迫遷入韓國境內;第一代的韓國華僑因為原先就是使用華語,因此是以華語為主、韓語為副。

    這時的第一代韓國華僑,飲食、語言、文化等方面,還是依據著中華文化而行。

 
     
 

    第二代的韓國華僑則是在第一代韓國華僑移至韓國後,才出生在韓國境內,第二代因為是在韓國境內出生、成長,主要的學習階段是在韓國,因此使用的語言和生活習慣是以韓語為主、華語為副。

    這一點在我們與他們接觸的過程中,感受相當明顯;第二代的韓國華僑在說中文時,會有一種很獨特的腔調,而他們在說話時,偶爾也會出現韓語的語助詞或是用語。現在在韓國街上營業的店家,老闆或老闆娘若是韓國華僑的話,大多都是以第二代為主,辨認方式相當簡易,一眼看去年紀約在五十、六十這個年齡區間,說著中文時帶著獨特腔調,並且中韓文夾雜,幾乎都是第二代的韓國華僑囉。 

     
    第三代的韓國華僑,則處於一種比較微妙的狀態;若是較早出生的,有較大機會是在韓國境內出生,但是因為來到台灣接觸華語與台灣文化的時間較早,所以在說華語時的獨特腔調不甚明顯;若是晚一點出生的,有較大機會是在台灣出生,這樣的第三代,除了在家中會接觸到韓語之外,生活中幾乎都是台灣文化與華語,也因此說話中已經很難辨認出那獨特的腔調了。  
     
      還有一項比較不同的地方是長相,第三代韓國華僑的長相和台灣人比較有些差異,因為第二代的韓國華僑有相當高的機會與當地的韓國人結婚以孕育下一代,也因此在血緣結合影響下,通常當你看到現在二十、三十左右的韓國華僑,大多會是屬於第三代的韓國華僑,也大多會在長相輪廓上帶有韓國人的樣子。  
     
    除了外貌上的差異,在台灣的第三代韓國華僑,我們已經很難辨認出與台灣人的不同了,因為用語用字、腔調、生活習慣……這些都已經與一般台灣人無異囉!!    
     
 

    後來,我們還發現韓國街的韓國華僑已經有了第四代,而且,年紀較大的已經是國小四、五年級的小學生了。    

    若是單就外貌來看,第四代的韓國華僑僅剩些許還略帶著韓國人的五官線條,但是還得要多加注意才會發現五官的不同。    

     
    至於其他方面,因為第四代就和一般永和人一樣都是在永和土生土長,接受台灣的教育、接觸台灣的文化、說著在這片土地上的多數人所說的華語;就算平常在路上遇見了,甚至是和這樣子的第四代韓國華僑在一同上課學習,我們覺得若是不提到自己的身份背景,應該都沒有人會去懷疑第四代韓國華僑是來自和我們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族群。      
     
      根據上面所有提及的內容,我們覺得韓國華僑除了在「相關論文」中所說「對中華民國的認同感」之外,慢慢的在生活習慣、所受的教育、所說的語言,甚至是飲食習慣、社會價值觀,都已經隨著一代一代在台灣生活的演變,而愈來愈融入永和、融入台灣這個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