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華僑大量來台的原因 |
---|
隨著1950年代南韓政府成立,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和韓國民族主義的高漲,在韓國的華僑其資本勢力不僅未能在韓國深穩腳根,反而被限制在餐飲業、小型雜貨業以及中醫這些產業,若要開工廠則得借用韓國人的名字。 中華民國政府在韓國華僑遷徙來台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不僅幫助成立韓國華僑協會(處理韓國華僑戶籍上、護照上種種事務),在教育政策上,僑委會與教育部也會到韓國辦理大學聯考的招生。 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所實行的政策有:1.與華僑協會建立、維持友好關係。2.對於華僑學校挹注經費、師資、課程安排。3.實行「海外教育宣導與招生的教育政策」與「中華民國身份證發放」的兩項政策。 因為上述所提及的幾項原因,造成了韓國華僑對於中華民國是有相當大程度的認同感,也因此,在韓國華僑遇到中華民國提供更好的生活機會時,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會選擇遷徙來台。 |
韓國華僑來台後進入台灣勞動市場的軌跡 |
---|
遷徙來台的韓國華僑在決定要定居何處之前,都會開始針對居住環境與就業機會蒐集訊息,而對台灣的消息則多是來自於生活在台灣的親友,藉由親屬連帶、居住網路、族群來取得工作資訊。例如在論文中就有提及是透過在台灣的姐姐、或是經由同為韓國華僑的學弟妹介紹而獲得的。 另外,移民自營業者所徒事的行業會因小型企業的類型、規模與地點而有所區隔。例如過去在韓國從事過餐飲業者,也會選擇在台灣重操舊業,以充分運用自身優勢。 韓國華僑來台後,運用本身族群優勢加上遷徙的優勢維持其職業生涯,他們對於韓國商品有高度的理解且知道如何切入台灣的就業市場。 由於「中興街」等同於「韓國街」的意象與「住商混合」的特性,較晚移入台灣的韓國華僑大多會選擇在中興街或是中興街附近開店營業;因為「中興街等同於韓國街」的意象不只是對韓國華僑,連對一般民眾來說「要買韓國商品就要到韓國街買」也是普遍存在的意象。 以上敘述所提及的,是中興街的群聚效應;這個效應不只是對韓國華僑有影響力,連對當時的台灣民眾來說,也是一樣的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
曾屬於中興街的「黃金歲月」~~ |
---|
由於上一個段落所提及的「群聚效應」影響極大,在中興街全盛時期的1980~1990年代所造就的族群經濟非常驚人。 受訪者表示:「我們那時候大概民國七十幾年,禮拜一貨品只要一進來,一下子就會被各地來的服飾批發商買走,就怕你沒貨賣啊!」 而那時候的平均年收入,根據受訪者表示「早期的話就怕沒貨賣,景氣好的時候聽說有兩、三百萬,至四百萬,甚至有人可達上千萬的,因此中興街才做得起來;也幸好有人早期有賺,要不然現在都很難維持啊!」(受訪者當時所提及的現在是指西元2005~2006年)。 由於族群經濟聚集於中興街形成「韓國街」,當地商業活動蓬勃發展,而進入韓國服飾批發的黃金期。再加上政府成衣進口關稅下降後,店家鑑於請單幫客帶貨的量少又會造成衣服品質不良(被擠得皺皺的),因此店家紛紛自行前往韓國挑貨。 在批貨過程中,韓國華僑由於有韓文語言優勢,所以到韓國批發市場批貨時,溝通無虞,而韓國大批發商也會給予優於韓國國內批發市場的價格。 而在韓國街的批發業者中,都是女性(妻子)負責到韓國批貨。這些韓國華僑妥善運用他們的選衣眼光,並在講究效率下以兩天時間到韓國完成她們的挑選、寄送程序再趕緊回到台灣的工作崗位上。 中興街販賣韓國商品打出名號之後,吸引了大量人潮前往購物。不管是服飾批發商或是個人的消費者,都是因為「群聚效應」所造成的「中興街的黃金歲月」。 |
韓國街的起源,最早並不是在中興街的唷 |
---|
永和最早商圈都在竹林路,而當時最早引進韓國商品的商家,是竹林路上的「南山商店」,因此「韓國街」的起源,最早是「竹林路的南山商店」,原因則是竹林路上有中信百貨,吸引很多人潮來逛百貨公司與週邊的商店。這情況一直到1979年以後中興街拓寬才有了變化。 拓寬路面之後的中興街,不管是街道或是店面都很新,更重要的是車子到永和路是禁止左轉竹林路,車子要到竹林路一定要先經過中興街,因此才開始有商家從竹林路移至中興街上繼續販賣韓國商品;道路拓寬除了店面較新、街道較清爽美觀之外,對於大量批發服飾的店家來說,較寬的路面也更方便上下貨物。 漸漸的,因為中興街比竹林路有著更多優勢,商家們開始往中興街遷徙進駐,「韓國街」從此就轉移到中興街上,韓國街就是中興街一直到現在。 |
媒體也是造就韓國街黃金歲月的助力哦~~ |
---|
除了「街道拓寬的影響」與「清新意象的塑造」2個主要原因,韓國戲劇所形成的潮流,與當時媒體開始爭相報導韓國商品,將韓國街的生意推向另一個高峰。 只不過,那時的韓國服飾批發生意已經開始走下坡,受到韓劇與媒體而得利益的已經轉變為韓國商品雜貨店和韓國餐廳。 |
結論 |
---|
從早期的竹林路、中興街,都代表著居住於此或週邊區域的居民共同商業性活動的場域,韓國華僑在此購物、工作、生活,種種其境行為均已留存在居民生命歷程中,成為他們對於中興街的場所記憶。 另外透過媒體的傳達途徑,對於韓國商品的意像塑造,大眾得知可以在中興街買到韓劇中的各種食材,或是可以在台北某個地點品嚐到韓式料理。 原本存在的中興街商業性活動場域,加上媒體促成大眾場域印象認知,使得不管是聚集式的韓國街店家或是散彈式的韓國餐廳,都有他們的存活方式,也都有他們的黃金歲月。 |
資料來源 |
---|
本頁資料來自於 侯丞芝 Hou,Cheng Chih 2006 《在台韓國華僑夫妻勞動經驗之考察:台北都會區之田野研究》。 |
參考資料 |
---|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2005 網址:http://www.ocac.gov.tw 秦裕光 1983 《旅韓六十年見聞錄》。台北: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 張春蘭 1979 《近幾年來旅韓華僑從韓國移入臺灣的動向分析(1970~1977)》台北:台大地理系學士論文。 簡珮韻 2004 《韓華與永和韓國街:一個經濟面向的國際遷移調適研究》。台北:台師大地理所碩士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