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運動是什麼?

dot-9.gif (84 個位元組) 地球的內部構造
地球的組成由地表向下,就組成物質而言,大致分為三大部分:地殼、地函、地核。
(1)地殼:為地球表面覆蓋的薄薄岩石,由我們所熟之的土壤岩石構成。
(2)地函:可分為兩個部分,位在上面的部份為融熔的岩石,下部則為堅硬的固態岩石。
(3)地核: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的地心,同樣的也分為液態與固態兩個部分,詳細的分層圖示圖下(剖面圖僅為示意,不代表真正比例)。
http://volcano.gl.ntu.edu.tw/images/class/earth_column.gif
dot-9.gif (84 個位元組) 什麼是板塊
除了上述的區分方法外,地質學家還習慣將地球分為岩石圈、軟流圈、中層圈及地核。岩石圈是由冷而剛硬的岩石所構成,包括了地殼及一部份的上地函(如上圖),其厚度約為100公里。岩石圈可再細分為許多獨立的單元,每個單元有它自己的運動方向及速度,這每個單元即稱之為「板塊」。
 ??? 地殼是由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澳洲板塊(印澳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等七大板塊所構成的。板塊與板塊之間,彼此互相嵌合,就如同拼圖一般漂浮於軟流圈之上。台灣為在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中的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

 

dot-9.gif (84 個位元組) 板塊運動學說
http://volcano.gl.ntu.edu.tw/images/class/cycle.GIF  板塊運動學說是二十世紀自然科學發展上一項重大的成就。這個學說主張由於軟流圈地函的對流作用,導致上方板塊不但會運動,就好像是燒杯內加熱的液體對流,使得液體表面上的塑膠片移動。學說並提出板塊的運動模式遵守一定的法則,也就是:板塊的新物質在中洋脊(mid-ocean ridge)生成,然後向外擴張直到與另一板塊而遇後,較重的一方就向下衝而返回地函。這整個運動過程相當於一個巨大的循環運輸系統,我們將板塊生成的地方稱之為拉張帶,而板塊向下衝回地函的地區即稱之為隱沒帶。
板塊的擴張與隱沒作用伴隨了岩漿的活動,也就造就了火山的產生。此外,由於板塊是相當堅硬的岩石,因此相互碰撞時(例如隱沒帶)必然會產生極大的應力,也就會發生地震(當應力超過了岩石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石即產生破裂,這就是地震)。這也正是何以地震活動的分佈與板塊邊界有如此密切的關係。
dot-9.gif (84 個位元組) 板塊的相互作用
我們已經知道,板塊的種類有「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兩個類型,依據簡單的排列組合我們就可以知道共有三種碰撞組合,分別「海海碰撞」、「陸陸碰撞」與「海陸碰撞」。


http://volcano.gl.ntu.edu.tw/images/class/chapte1.gif海板塊碰撞海板塊


當兩個海板塊相接觸時,比重較大的將會沉入較輕者之下,這樣的作用稱之為隱沒作用。一般而言較老的海洋板塊擁有較重的比重,較年輕的板塊則比重較小。海陸碰撞會產生海溝與火山島弧。

 

http://volcano.gl.ntu.edu.tw/images/class/oceanic_oceanic.gif

http://volcano.gl.ntu.edu.tw/images/class/chapte1.gif陸板塊碰撞陸板塊


陸陸碰撞通常不容易發生,但是若陸板塊前員之古海洋板塊完全隱沒,就有可能是陸板塊與陸板塊相互碰撞,這個時候便會使地形隆起,形成一連串的山脈。

http://volcano.gl.ntu.edu.tw/images/class/continental_continental.gif

http://volcano.gl.ntu.edu.tw/images/class/chapte1.gif海板塊碰撞陸板塊


這是最常見到的板塊碰撞類型,比重較重的海板塊隱沒到比重較小的陸板塊之下,形成海溝與火山弧。

http://volcano.gl.ntu.edu.tw/images/class/oceanic_continental.gif


※圖、文資料來源: http://volcano.gl.ntu.edu.tw/class/chapter2-1.htm檢索日期104/09/03、翰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