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板塊地形

(一)、形成:
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內力作用的直接產物,與海底擴張、板塊構造活動息息相關。大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中心,宏偉的中脊地形實際上是上湧的熱膨脹地幔物質的反映。海底在向兩側擴張的過程中伴隨著冷卻下沉。海底擴張慢,有充分時間冷卻沉陷,中脊兩坡較陡,如大西洋中脊;海底擴張快,則兩坡較緩,如東太平洋海隆。自中脊軸帶向兩側,隨著海底年齡變老,水深加大,沉積層加厚;相應地大洋中脊過渡為大洋盆地,中脊頂部崎嶇的地形被深海丘陵以致深海平原所代替。深洋底缺乏陸上那種擠壓性的褶皺山系,海嶺和海山的形成多與火山、斷塊作用有關。自大洋盆地向大陸一側,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未發生板塊俯衝活動,形成寬緩的大西洋型大陸邊緣;二是板塊的俯衝形成深邃的海溝與伴生的火山弧(太平洋型大陸邊緣) ,地形高差懸殊,火山弧陸側可因弧後擴張作用形成邊緣盆地。外營力在塑造海底地形中也起一定作用。較強盛的沉積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嶇的火山、構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深海平原和深海丘陵地貌上的差異實際上取決於沉積厚度的大小。海底峽谷則是濁流侵蝕作用最壯觀的表現。波浪、潮汐和海流對海岸和淺海區地形有深刻的影響。海底滑坡、深海底流等也會造成海底陡崖、流痕等小地形或微地形。但除大陸邊緣地區外,在塑造洋底地形的過程中,侵蝕作用遠不如陸上重要。

(二)、太平洋、大西洋 
    在太平洋東部,有一條大洋中脊和縱貫南北的海底山嶺,約佔太平洋總面積的35%.大洋中脊是巨大的弧形,北從阿留中海盆開始,與東太平洋海區相連,再向西與印度洋中脊系統相接。它的北段被美國太平洋沿岸大陸所淹埋,南段是比較明顯的東太平洋海嶺。大洋中脊是一種巨型構造地帶,被一系列與緯度線平行的長達數千千米的斷裂帶所切割。
    在太平洋中部,有一條略呈西北東南走向的雄偉的海底山脈.北起堪察加半島,綿延一萬多千米,把太平洋分成東西兩部分。在這條中太平洋山脈以西,除有西北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和南太平洋海盆外,還有一片繁星般分散的海底山。這些海底山有的沉沒在深海中,有的聳立於海面之上成為島嶼。夏威夷島就是中太平洋海底山脈中的一些山峰.它們從5000多米深的海底升起,加上島上的主峰高出海面427O米,絕對高度達9270多米,超過了陸地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可見,海底山的規模是非常宏大的。在中太平洋山脈以東,除北太平洋海盆、東太平洋海盆和秘魯∼智利海盆外.還有遼闊的東太平洋高原和阿爾巴特羅斯海台等

(三)、大西洋海底:
在大西洋的中部,有一條縱貫南北的大西洋海嶺。它從冰島海岸起向南延伸,直到南大西洋極洲附近,南北全長達15000千米。海嶺走向與大西洋的表面形態基本一致,也略呈「S」型。海嶺寬度一般在1500∼2000千米,約佔大西洋總寬度的1/3。高度一般在200∼4000千米。海嶺的中央地帶最高,也最陡峭,山峰距海面只有1500米,有的甚至露出海面成為高峻的島嶼。沿著大西洋海嶺的脊部有一條非常陡峭深邃的大裂谷,深度達 2000米,寬30∼40千米,長1000多千米。它是地殼的一個大裂縫。海嶺由許多橫向斷裂帶切斷,這些斷裂帶在地貌上表現為一系列海脊和狹窄的線狀槽溝。其中位於赤道附近地區的羅曼在斷裂帶,全長350千米,深達7864米。是溝通東西兩部分大洋底流的主要通道。它把大西洋海嶺明顯的分為南北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