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魯國人。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後世稱他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素王

 

◎ 十五歲立志向學   

  孔子早年喪父,由母親含辛茹苦扶養他長大。卑微貧困的生長環境,促成孔子思想的早熟,為了自食其力,學會了很多粗俗的工作或技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倉廩出納管理員)與“乘田”(替貴族管放牧牛羊)等職務。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到處向有知識、有智慧、有經驗的人請教,看到別人的優點他就努力效法、見賢思齊,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於別人的缺點,則自我警惕不要犯相同的錯誤,不斷地自我提升與超越,活到老學到老!

 

◎ 首開平民教育的風氣          

    孔子飽讀詩書,嫻熟禮樂,三十歲時打破當時的階級門戶之見,開始授徒講學,讓平民老百姓也能像貴族一樣接受教育,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他教育的對象是「有教無類」,舉凡帶上束修(十條肉乾)的,都收為學生。,所以,孔門弟子當中貴賤貧富都有,例如有貴族身份的孟懿子、南恭敬叔等;像顏回、子路、曾參等人則出身貧寒,孔子辦學聲名遐邇,造就不少的人材。

 

◎ 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 施教的方法採取「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十分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依據學生不同的性格來開導他們。孔子曾按照學生不同的品行和專長,把他們分為四科,各科的代表人物是:

德行── 顏淵、閔子騫。
言語
── 宰我、子貢。
政事
── 冉有、季路。
文學
── 子游、子夏。

◎ 半部論語治天下(宋朝‧趙普)

    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他對『六經』的整理,無異是他晚年對中華

民族文化最大的貢獻。至於最能呈現他個人一言一行及儒家思想精華的書籍,則首推論語。

    論語一書是由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聯合編輯而成,內容以孔子和弟子之間 、弟子與弟子

之間應答紀錄為主。全書共二十卷〈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長第

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鄉黨第十、先進第十一、顏淵第十二、子路

第十三、憲問第十四、衛靈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陽貨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每一卷的卷名由來,大多是以卷中第一篇開頭的幾個字來命名的。

         

溫故知新:溫習整理從前學過的東西,因而獲得新知。《論語‧為政》
過猶不及:凡事應恰到好處,超過或是不足都是不好的。《論語‧先進》
成人之美:幫助人完成好事。《論語‧顏淵》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過去已經無法挽回,記取教訓,未來仍有希望《論語‧微子》
色厲內荏:外貌嚴厲莊重,內在卻懦弱而無氣節。《論語‧陽貨》
既往不咎:事情已經過去,就不要再去評論其是非曲直。《論語‧八佾》
斗筲之人:氣度見識狹小的人。《論語‧子路》
不以人廢言:不因為瞧不起這個人,就認為他的話一無可取。《論語‧衛靈公》
割雞焉用牛刀:處理小事,不必用大力氣。《論語‧陽貨》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形容一個人好吃懶做,不學無術。《論語‧微子》